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陇西天气预报详细_陇西天气预报30天查询 新闻
tamoadmin 2024-10-25 人已围观
简介1.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1月23日至24日中东部地区雨雪天气持续 陕晋豫鄂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
1.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2.1月23日至24日中东部地区雨雪天气持续 陕晋豫鄂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
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便给以;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先搞清楚一点,史书上记载张衡的地动仪虽然是能测地震,《后汉书》里讲了永和3年,也就是公元138年,地动仪蟾蜍对着西方吐了铜球,几天后陕西飞马来报,说发生了地震,问题是,某一地方发生地震后,根据震波地动仪才有反应,蟾蜍吐铜球,有刺激的响声等,它不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测出地震,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有反应,所以它是个“马后炮”式的设备,在古代通讯不发达时期,地动仪有其利用价值。
由于张衡身为太史令,整天捣鼓些旁人看不懂的玩意儿,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地动仪发明后没得到朝廷认可,可以说压根就没推广和使用,很快地动仪就失传了,史书上对地动仪的构造和原理介绍的极其简单,仅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廖廖几句,后人根本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北齐的天文学家信都芳、隋朝的数学家临孝恭等人都曾对张衡的地动仪研究,留下《地动铜仪经》等著作,但仅为机械原理说明,并没有实物,这些著作还失传了。
所以直到今天,地动仪只存在于1800多年前的史书中,所有的一切都失传了,1875年意大利人发明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当时的日本学者指出,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测地震的地动仪,引起了国际地震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参照仅有的古资料,经过 探索 ,反复实验张衡的地动仪,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所以地震界有了张衡地震仪未验证成功而被否定的说法,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地动仪这东西。
我们建国后,也提出了复原张衡地动仪的方案,终于在1959年复原了地动仪模型,毫不客气的说,这不是模型,因为没有图纸,只是想象图罢了,地震也根本测不准,只能充当摆设。在当时为了在国际上充面子,对外宣称地动仪是真实可靠的,还将此模型纳入 历史 教科书,但国内一直有质疑之声,平心而论,教科书上的地动仪确定只是个无用的想象模型,为免误导,近几年教科书就给删除了,有消息称在2011年成功复原了可测地震的地动仪,并得到了专家的鉴定通过,能否为先贤张衡正名,咱们拭目以待吧。
张衡在1800多年前发明的这个地动仪,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而是用来监测地震的,这个地震仪名字叫候风地动仪。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交通十分不便,一个地方发生的自然灾害等事情,要报到中央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边远地区更是如此。
所以,张衡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他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地震发生在国家的哪一个方位。
历史 上,就曾经记载过张衡的地动仪西边的一颗铜珠掉下来,几天以后,有陕西的地方报告说当地发生了地震,由此也证明地动仪的科学性。
因此,古人发明的这个地震仪,其实是用来监测地震发生情况的,而不是作为预测地震的一种手段。
汉朝的时候,交通十分不便,国家疆域又比较广大,要统治这样一个国家必须要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至于这个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这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一个措施,毕竟这个地动仪,它的地震预报的作用比较小,而且那也是1800年前的一个 科技 产物。张衡之后并没有地动仪传世,地动仪的研究也没有继续下去。
现在教科书上的地动仪的资料都是上世纪50年代,有关人员按照史书的记载通过想象制作出来的,这并不是严格的符合 历史 事实,所以从教科书中删除,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汉朝的时候,张衡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能考虑研究、监测地震,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还身体力行的去做,研究出来了这么一个地动仪,这对于我国后世乃至世界研究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都是有好处的,他是做了开先河的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的预报和监测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准确的临震预报还是非常难的。在 历史 上我国的辽宁盘锦地震,事实上是做到临震预报,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在世界地震预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地震的预报还是一个尖端的科学难题,并没有被人们很好的解决,所以地震的监测、预报,一直以来也是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努力攻克的一个科学难题。
张衡在1800多年前就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 探索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是一个科学家,张衡还是一个文学家,张衡还写过很多华丽的文章。张衡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谶纬之学盛行的时代。
谶纬之学是一种神秘的玄学,这种神秘的玄学对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当时的张衡,他的处境并不是太好,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并不受到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还常常受到排挤和打击。
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古代的封建帝王对待科学的一般态度,他们希望用一套玄学来迷惑人,来愚弄人民而不希望用科学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问题和人类 社会 的各种问题,以便他们能够长期的统治下去。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自然灾害和 社会 政治,都是相互联系的,地震的发生,也是上天在对当政者,特别是皇帝进行惩戒。所以张衡研究这个地动仪,监测地震活动,这是在当时很犯皇帝禁忌的,所以不受重视。
正因为在当时这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行为,是不会受到皇帝的重视和支持的,所以,1800多年前,张衡制作的地震仪在 历史 上只有语言不祥的记载,并没有实物传世。而 历史 教科书中,东汉科学家张衡所制造的“地动仪”模型其实是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仿制品。
我觉得是真的。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很多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多古人的智慧在人们当中流传着。比如《黄帝内经》是中医中十分经典的理论之一,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不过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讲究治病的方法,甚至还将宇宙运行和人类身体运行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宇宙运行和人体运行相结合,只有上古才能到达这种境界。不只是地动仪,古代神话故事这些匪你所思的事情我都觉得是真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心智被蒙蔽了所以看不见也达不到那种境界。
现在的地动仪是根据记载做出来的,根本和传说中的地动仪是两回事。
至于为什么被教科书删除了,那我就不清楚了。
六、七十年代,几代人上学学过的教科书课本、后来才知道:
原来教科书上那个“张衡地动仪”是的,现代人制作冒的。。。
张衡发明地动仪这篇文章,想必大家在小时候的语文课本当中都有读到过,那么张衡在1800多年前发明的这个地动仪,实际用途并不是预测地震,准确的说应该是用来监测地震的,这个名字全称叫做候风地动仪,由于古代时期 社会 生产力比较低下,交通相当不方便,一个地区如果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要报请到中央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特别是部分边远地区更加麻烦。因此张衡的地动仪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在国家的哪个地方出现了地震。
可能有人会质疑说,这个地动仪到底是否真的能够预测或者是监测到地震,史书上有过相关记载,据称当时的地动仪,西边的一个铜珠掉落到下面的蟾蜍嘴中,没想到几天之后,在这个方向的陕西省地方就上报中央,说是当地发生了地震,由此也能够证明地动仪,它的科学性还是非常高的,也能够比较巧妙和准确的监测到地震的发生。
至于说这个地动仪的文章会被移出教科书,其实只是为了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措施,毕竟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地动仪尽管有它的科学性,但是它现在地震预报的效果还是比较小的,再说了这是1800多年前的一个 科技 产品与现在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并且要知道章程在发明的地动仪之后并没有将它传下去,并且关于地震仪的研究也没有人能够继承。
现在教科书上的地动仪,它的相关资料来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而且这张是因为有关人员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严格来说并不符合真实史实,所以从教科书里面将这篇文章删除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总的来说,随着科学的进步,地震的预报和监测水准是越来越高的,而且准确性还是比较有保证的。我们必须承认,张恒在当时汉朝那种 社会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环境下,能够充分考虑和研究地震的预报,还是相当不容易的,能够身体力行的研制出一台机器,这对于我国现代乃至全世界研究地震和预测地震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杆作用。
张衡1800年就已经发明了地震仪,真的能测地震吗?答案:不能。
小的时候拜读 历史 ,也知道张衡发明了地震仪,八个方位如八卦图装八条龙,地下放八个青蛙张大口,哪个方位地震了,龙嘴含的一颗珠就从哪个方位掉下来。
这个道理好像地震仪与地球连接一样,地震过后才知道的,而地震仪与地震的方位都比较远,在救援的方法也是比较渺茫了。
从古代开始,地震对人类的伤害,大家都知道了,张衡发明了地震仪,无非也是想从救援立下汗马功劳,张衡的发心是慈悲。
我们可知道,古代是封建 社会 思想,有了那么大的发明,肯定惊动世界,为什么后来地震仪又会失传呢?可能与当时的救人方法不是很实用。
地震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一直到现在人类都还在研究 探索 ,下面是自己经历过地震的心得,发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过后必有雨,那个是很实在的东西,天气预报现在都能知道两天后,哪个地方下雨了。反过来观察天气预报,哪个地方下雨就会有地震吗?不一定。
这样一来,不是造成了很多障碍混乱的象吗?而且又造成很多误判,再连接到地球的板块这里来观察,哪个地方是地震带危险的,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减少了观察的范围,如四川:河北:云南:日本:台湾:菲律宾:印尼等地方。
第二的方法,大地震大摇摆前十秒钟左右,发生隆隆的响声,好像超重的大货车从自己身边开过一样,响了十秒钟左右,开始大摇摆是最危险的时候了,发生了大地震,众生也不要慌乱,能逃则逃,不能逃就跑到安全的地方逃避。
特别注意:大地震来之前的二天,所谓的地震云:如条云:排骨云,棉花云等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又如怎么动物忐忑不安,乱叫乱跑乱窜都是的东西,自己都观察十年了,又亲自经历过地震了,不要乱发这些信息上来误人子弟,这个是害人害命的信息。发心需好,但是自己没有经验,不要在这里乱发信息为妙,害了人终害自己。
真实信息:地震过后下雨,大摇摆前十秒钟左右发生隆隆的响声。
欢迎大家阅读:
他这个东西并不难预测地震,只是能预测地震以后方位,以前没有媒体,信息鼻塞,预测地震的方位也利于朝廷及时去救灾。
在古代大灾很容易引发朝廷大难,如果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又怎么会在后来的朝代中失传呢?地动仪更多的作用在于能够在灾后判断哪里发生了地震,但是也会误报。
地动仪是汉代张衡发明的,在那个时代想到用测量地震的方式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先进的想法。但是现代科学家根据古书中的只言片语的叙述基本搞明白了地动仪的原理,内部的构造也相对简单,利用悬垂、杠杆一步步将震动放大,然后推动机械将珠子吐在蛤蟆嘴里,一次可以判断哪里已经发生了地震。在古代地震波的传递速度可比骑马传递信息快多了,用这种方式确实有些作用,但是由于其比较灵敏,也会受到周围震动的影响,所以其可用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历史 上记载用到地动仪的时候好像也不多。 而以前的课本中不少文章是一些不理解科学原理的人写的故事,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是可以的,但是却有点无限拔高了古人的智慧, 科技 或者人类掌握的自然知识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的,现代人都无法预测地震,指望连地震原理都不知道的古人解决地震预测的难题,实在是不怎么靠谱。而现代复原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根本就没作用。
对于地震,现代更多的也是预警,而无法预报。所谓的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准确地说出哪里哪个时间会发生地震,可以使人们提前疏散避免灾害,而预警是利用现代技术,在地震发生后极短的时间内将预警消息传布出去,地震的不同波传播速度不同,而且要低于光速传播的信号,尤其是P波,所以仅仅是预警信息就已经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避免地震灾害。 这种方式需要设置大量的地震仪,集地震波信息,利用传播的时间差救人。所以这两种关于地怎消息的传递是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一个是震前、一个是震中或者震后。有关地动仪的古文叙述中,也没有讲到其可以预测地震,只是降到曾经利用地动仪判断出哪里 发生了 地震。地震对于现代人类来说仍是不可预测的,不管是基于 历史 地震规律或者是动物异常行为,都无法准确预测,如果误报依然会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很少取这种不靠谱的方式,而且人总不能为了防备地震一直住在野地里吧。
(悲壮的两小时 主人公 前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张衡地动仪的文章从课本中删除也和我国现在更重视科教教育有关,不能误导人。青少年时期固然要形成坚韧的品格,但是也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而且难以区分文学和现实。现在小学课本已经和80后、90后有相当的区别了,还有一篇《悲壮的两小时》,讲的是前苏联宇航员返回地球时事故丧生的故事,通篇也缺乏科学依据,如今也早就不见了。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不能预测地震!
候风地动仪外面有八条龙,用来指示八个方位。龙口之内有铜丸,哪个方位的龙口吐出了铜丸,就代表着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
根据汉书的记载,有吐出了铜丸,但是没有人感觉到地震。过了好几天驿卒传来消息,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这时候大家都觉得候风地动仪很神奇!
从这段记载来看,这其实根本就不是预测,只是能感知到地震而已。只有发生了地震之后,候风地动仪才能知道是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
候风地动仪不是预测地震,而是感知地震。只是由于地震的信息传来的比较晚,所以就显出了候风地动仪能够预测一样。
现在教科书上删没删不太清楚,真得被删掉了也没有什么稀奇。
韩非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很多事情看得很透彻。《韩非子》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印证一下。
燕王非常喜欢微雕,有个人就前来给他做微雕。这个人的微雕技术非常高超,可以在荆棘尖上雕出一只猕猴来。
燕王的御用铁匠就找到燕王,先是说他也做不出这么个作品来,然后用理论也解释不通。由此证明了那个搞微雕的人是个骗子,燕王于是就把那个人给杀了!
韩非子在最后说道:现在很多撰家噱者都和这件事儿差不多。
不久前有个噱者,复制了一个候风地动仪,但是达不到史书记载的效果。该噱者又研究了候风地动仪的原理,用理论也没有解释通。
所以该噱者就认为,既然自己都复制不了,理论上也没法解释,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那东西肯定就是不存在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 历史 上的节点。
说到中国的四明,很多人一定很熟悉。 那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而整个世界 历史 上这四明一直都拥有很高的地位,并影响深远。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东西就名声而言,并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四明。它是张衡的地震仪。
如果一个好的记忆朋友就能知道,以前教科书上介绍了张衡是东汉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发明家。它不仅发明了指南针,还发明了浑天仪和地震仪。我记忆犹新的是地震仪。它的形状非常精致。 它是用一个铜壶做的,壶边刻着八条龙。铜壶里面是神秘的,外面有八只。如果任何方向发生地震,相应方向的龙头都会吐出一个龙珠,然后落入口中。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会看到这个,觉得这个很神奇。
但近年来,我发现这篇文章被从 历史 教科书中删除。尤其是张衡发明了这个地震仪。再也没提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教科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编辑们删除一些不符合价值观的过时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张衡制造地震仪存在诸多疑问,史学界也在积极调查,在没有确切证据前决定暂时不将其编入教科书。
地震仪至今已传世,只有史料中有记载。 历史 学家只通过文字知道地震仪的存在,但没有任何设计图纸作为证据。从那以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恢复地震仪。可史料记载得描述非常简单,恢复工作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地震仪也不是出土的古代文物。而是据史料记载,王振铎于1951年做的一个模型。
所以经认真考虑,所以编者们才决定把张衡的地震仪从教科书中删除掉,以免从小被书中的“”地震仪所误导,直至 历史 得以证明。 不难想象,如果真的制作出当年的地震仪,并以提前几天预报地震时间的能力的话,这一定将震撼世界地震研究界。
1月23日至24日中东部地区雨雪天气持续 陕晋豫鄂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甘肃省现有兰州、西峰、天水、平凉、武威、张掖、酒泉7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站,共390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58个。各分站隶属情况:兰州、西峰监测站隶属于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平凉、天水监测站隶属于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武威、张掖监测站隶属于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酒泉监测站隶属于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见表)。地质环境监测院仅对其进行业务管理,资料除直属的兰州站、西峰站全部资料归档属于监测院管理外,其他各分站仅提供国测点动态监测资料、年报和水情通报,各类原始资料和省测点资料归属地各地勘院管理。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全省地下水监测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黄河流域,监测面积为15877.3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50%。其中,酒泉、张掖、武威站属区域性监测站,位于北大河、黑河和石羊河,控制面积分别为282.80km2、8288km2、6380km2;其余各站均为城市水源地监测,监测控制面积较小,共926.5km2,其中,兰州400km2,天水88.5km2,陇西60km2,平凉67km2,西峰311km2。截至2008年末,全省共有地下水监测点390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58个,省级监测点315个,地级监测点17个。
从左至右: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余志山、副院长兼纪委书记孙於春、院长黎志恒、党委书记邓国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赵成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甘肃省的地质环境监测的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人工实地测量,测量装备均用万用表、电线,监测数据用人工填写,最后有专人负责录入计算机。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8年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具体业务仍由兰州中心气象台和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两家承担。时间为5月1日至9月30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重点区域为兰州、陇南、天水、甘南、临夏、定西、平凉、庆阳和白银9个地区。
(一)预警数据传输
气象数据和预警产品主要通过2M专线以专线方式传输,预警产品以甘肃省气象局和甘肃省国土厅的名义联合发布,以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发布。
在气象数据的传输频率上,兰州中心气象台在无降雨、小雨和中雨日,每天下午16:00~17:00通过2M专线将全省范围内的降水预报数据传输传到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预警中心;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和持续连阴雨日,每天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将数据传输传到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预警中心。
(二)预报预警流程
1.收到兰州中心气象台发来的甘肃省境内未来24小时降雨预报数据以及前期实际降雨数据半小时内,监测院预报组根据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甘肃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等,结合当天的预报降水量、降水区域,以及降水累加值等资料,在已确定的降雨特征值基础上,分析判断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及其可能性程度,进行预报预警等级划分。
2.监测院预报组将预报预警结果与监测院预报预警课题组会商,最终确定预报范围和级别。
3.将预报预警范围和级别报院主管领导签发,并报省国土厅主管部门审批。
4.将预报预警结果通过2M专线传输到兰州中心气象台。
5.兰州中心气象台制作气象预报节目时,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结果主要通过甘肃电视台20点的天气预报节目发布,同时通过短信、广播电台和甘肃省气象局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
6.省国土厅,通过甘肃省国土厅网站和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网站向社会公众发布,同时通过电话、短信、传真、E-mail等方式将预报预警结果通知预警地区国土局。
最后,兰州中心气象台和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存档。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2008年度发布地质环境公报1份,地下水动态监测年报7份,水情通报7份。在2008年主汛期,共发布了34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其中Ⅲ级28次,Ⅳ级6次,成功预报20次。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根据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群测群防”等防灾体系,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2008年主汛期,全省未发生一起一次死亡及失踪1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
六、法制建设
1.《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2年12月2日。
2.《甘肃省人民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6〕45号。
今明天(1月23日至24日),中东部地区大范围雨雪天气持续,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西藏西南部局地有暴雪;湖南北部、湖北中东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地大雨,需注意防范。
一、全国天气实况
昨日(1月22日),甘肃东部、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山东、湖北西北部和南部等地出现小雪或雨夹雪,其中,陕西东部、河南西部、山东中部局地中雪,新增积雪深度2~5厘米;浙江北部、江西北部、湖南中南部、广西东北部部分地区出现大雨,江西萍乡、湖南衡阳等局地暴雨(50~96毫米)。
二、全国天气预报
中东部地区大范围雨雪天气持续。预计23日至24日,西藏南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南部、河南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西藏西南部局地有暴雪,上述地区新增积雪深度3~8厘米,局地超过10厘米;湖南北部、湖北中东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地大雨。
具体预报如下:
23日中午至夜间,新疆南疆盆地、西藏大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南部和西部、黄淮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陕西东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湖北西北部、西藏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雪(3~8毫米),西藏西南部局地暴雪(10~18毫米)。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广西东南部、广东中部和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雨。
24日,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西部、新疆南疆盆地、西藏大部、西北地区中东部、黄淮西部、西南地区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西藏东南部、广东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雨。
三、北京地区天气预报
预计23日中午至24日,北京天气以阴为主,部分地区有零星小雪;期间能见度较差,最低能见度1~2公里;气温较低,平原地区白天最高气温1~2℃,夜间最低气温-5~-6℃。
北京地区天气预报(1月23日中午至24日)
四、海上天气预报
23日午后至夜间,黄海南部海域、台湾海峡将有5~7级、阵风8级的东北风,东海大部海域、台湾以东洋面将有6~7级、阵风8级的旋转风,其中东海东部海域的部分海域风力可达8级、阵风9级。另外,雷州半岛东部沿岸、琼州海峡、北部湾、浙闽沿岸海域将有能见度不足10公里的轻雾,其中北部湾部分海域有能见度不足1公里的大雾。
24日白天至夜间,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北部海域将有6~7级、阵风8级的东北风。
五、全国道路交通影响预报
预计23日中午至24日中午,新疆南疆盆地、西藏大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南部和西部、黄淮西部等地部分道路受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影响,其中,河南南部局部路段受大雪影响;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华南等地部分道路受小到中雨影响;安徽中西部、河南东南部、福建中东部、四川东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南部等地部分道路受雾影响能见度低。
六、全国铁路交通气象影响预报
预计23日中午至24日中午,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大部、甘肃南部、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等地受降雪天气影响,京包线集宁南-土墨特右旗、京广线定州-驻马店、京九线衡水-亳州、陇海线陇西-宿州、焦柳线襄阳-月山、襄渝线旬阳县-襄阳北、青藏线开心岭-那曲等铁路线路运行、检修等受低温冰冻和积雪影响的风险较高。
七、全国机场气象影响预报
预计23日中午至24日中午,全国大部机场适航;云南东部、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南部、江西、福建等地的中低空空域有轻到中度颠簸;甘肃东部、陕西、山西南部、河南、安徽北部等地的低空空域有积冰条件。23日中午至夜间,乌鲁木齐机场能见度500米左右,郑州、太原等机场有小雪。
八、长江干线航道气象影响预报
23日下午,长江干线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部分航段受雨雾影响,能见度低。湖北中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大部航段有6级以上阵风。低能见度影响航段:宜宾-重庆、重庆-三峡、三峡-宜昌、宜昌-岳阳、岳阳-武汉、武汉-黄石、黄石-九江、九江-芜湖;大风影响航段:宜昌-荆州、荆州-岳阳、岳阳-武汉、武汉-黄石、九江-芜湖、芜湖-南京、南京-太仓。
23日夜间,长江干线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部分航段受雨雾影响,能见度低。湖北、江西、安徽、江苏部分航段有6级左右阵风。低能见度影响航段:宜宾-重庆、重庆-三峡、三峡-宜昌、宜昌-岳阳、岳阳-武汉、武汉-黄石、黄石-九江、九江-芜湖;大风影响航段:重庆-三峡、荆州-岳阳、黄石-九江、九江-安庆、南京-太仓。
九、关注与建议
23日至24日中东部地区雨雪天气持续,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有中雪,上述地区已有不同程度积雪,需防范降雪、积雪结冰、低能见度对交通的不利影响;南方地区防范降雨和路面湿滑对交通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