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海原县天气预警情况_海原县天气预警

tamoadmin 2024-12-14 人已围观

简介1.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1920年的大地震2.中国海原的大灾难是什么?3.12·16海原地震的幸存者 D ? A项缺少主语,应改为“大量观测的事实告诉我们……”。B项句义不明,应在“获得”前面加上“分别”。C项属状语多余,删去“到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1920年的大地震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上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

1.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1920年的大地震

2.中国海原的大灾难是什么?

3.12·16海原地震的幸存者

海原县天气预警情况_海原县天气预警

D

? A项缺少主语,应改为“大量观测的事实告诉我们……”。B项句义不明,应在“获得”前面加上“分别”。C项属状语多余,删去“到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1920年的大地震

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

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上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黄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固原市东部、南部分别与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为邻,西部与甘肃省白银市相连,北部与宁夏中卫市、吴忠市接壤。总面积13450平方千米,市区面积45平方千米,辖1区4县。截至2017年户籍人口150.58万人,回族71.16万人,占总人口的47.3%。

扩展资料

1、地形地貌

固原市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境内以六盘山为南北脊柱,将固原市分为东西两壁,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大部分在1500-2200米之间。由于受河水切割、冲击,形成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多川少,塬、梁、峁、壕交错的地理特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2、气候特征

固原地处黄土高原暖温半干旱气候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形成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征。

3、自然灾害

固原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低温冻害、高温、局地冰雹、暴雨雷电等。春季大风、扬沙天气频繁发生,干旱、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等相继发生,夏季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多,秋季干暖降水偏少,冬季干暖现象十分明显。?

4、土壤特征

固原市在地层上处于华北地层和祁连地层区内,两区以龙首-六盘深断裂为界。华北地层区的次级单元为陕甘宁盆缘分区,彭阳县和泾源县、原州区的部分地区位于该分区的平凉小区内。其余大部分地区位于河西走廊-六盘山分区的六盘山小区和北祁连分区的靖远-西吉小区内。

百度百科-固原

中国海原的大灾难是什么?

一、简介

1920年12月16日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一带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据1949年以后调查,地表断裂带从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00千米。此震为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重复期很长。

海原地震的发震时间为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20时05分53秒(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海原地震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7,东经105`7度。海原地震的基本情况是:宏观震中位于还海原县的西安州、大沟门至干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其经纬度35`38度,105`21度;震中烈度为12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面积2万平方公里,这次地震波及南下、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1/4强,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极震区的海原、固原和西吉县严重滑坡,仅在西吉县的夏家大路至兴平间64公里范围内,滑坡就达31平方公里,在靖远、会宁、静宁、隆德4县竟发生503处的滑坡。在固原县的石碑塬一带,发生了一个长达3500米的滑坡体,在会宁县清江驿响河上游,滑坡体将2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并在其上游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滑坡。大地震使东穴舟山区村镇埋没,山崩地裂,海原、固原等县城全毁,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极重,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23`4万人,伤及不计其数。

由于海原地震释放的能量特别的大,而且强烈的震动的持续了十几分钟,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因此,兰州白塔山公园的庙碑上用“环球大震”四个字来形容这次大地震,是最恰当不过了。历史碾过了一个世纪。今天,地震造成的许多遗迹和景观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曾发生的一切。

1.震级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大地震为8`9级。一次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相当于1`4/10(25次方)尔格,如果把这些能量换算成电能,它需要像我国刘家峡那样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2`5千瓦)连续工作30多年。海原地震被确定为8`5级,其释放的能量355/10,这些能量也需要刘家峡水电站将近10年。从古至今,我国共有3次地震被认为达到8`5级,除海原地震外,还有1688年山东郯城地震和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但海原地震是我国唯一震中烈度定为12度的地震。

2.波及范围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范围可以和海原地震相提并论。据有有关资料记载,这次地震中将200公里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使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踏,被毁房屋约有百户“;距震中700公里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句;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更远的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绘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有“时钟停摆”的现象。

3.人员伤亡

海原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数字是世界撒谎能够除了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16年河北唐山地震外最多的一次。1922年八、九期《地学杂志》的资料表明这次地震共死亡人数234117人。其中海原县死亡73027人占全县人口的59%,占总死亡人数的31`2%,固原死亡39068人;通渭死亡人数18208;人静宁死亡人数15213人,震中所在地海原县,死亡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地震还压死大量的牲口,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这一次强烈地震给震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灾情惨重。

4.地面构造的变形

海原地震的震中烈度所以被定为12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震中和极震区范围内,出现了普遍而强烈的的构造变形带和各种各样规模巨大的其他现象。银川以北接近蒙古沙漠的长城被地震切割,黄土高原地貌全改,高断成沟地,连山裂开巨口,平地出现了小湖。

断层:极震区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断层,有的断层长达数十公里,水平断距最大达17米,垂直断距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它们错断山脉。错开田埂,穿过河流,越过峡谷。位于断层展开地带的居民住宅受到破坏最为严重,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因而伤亡极为严重,有个村庄共有170多口人,只有6人幸存。这次地震后形成了一条断裂带。这提哦啊断裂带由固原的硝口起,经海原、西安州、干盐池至景泰县的兴泉堡,全长220公里,断裂带的总体为北50度——70度。在干盐池西发现十几条石砌田埂被大地震的断裂带错开,错距2米,方向为反时针扭动。

地裂缝:如同断层一样,穿陌过阡,不可阻挡。地裂缝与断层不同的是地层,每有出现水平或垂直错动,在地裂缝发育的地带,形成了串状的壕沟或低堑,陡坎或凹陷;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宽大的地裂缝从下边通过。而地表的冰土层被植物的根系结着悬在空中,宛如一座座桥梁。

鼓包:地震时,由于地壳强烈地挤压作用,在很多地区,地面上产生了鼓包或隆起,这些隆起和鼓包看上去仿佛是一道一道长城或一座一座的坟墓。

滑坡或崩塌:滑坡和崩塌是由于地震产生的强烈振动,使原来已不很稳定的崖坎塬边出现重力失稳而产生的一种地壳地质现象。滑坡主要发生于坡度相对较缓的沟边塬坡;崩塌主要发生于悬崖坎地区。海原地震所发生的滑坡和崩塌现象是任何一次地震所未有出现过的,这和地震的烈度及发生在黄土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滑坡和崩塌不仅加剧了灾情,还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著名的有海原李俊的海子和西吉的震湖。

5.灾民惨状

由于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当时逢冬令,天寒地冻,灾民又继续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一文报道,大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强比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这就是当时海原大地震灾区惨况的真实写照。

二、 地震考察

海原大地震,距今已八十多年了,曾有不少地震工作者深入震区,对海原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珍贵的资料。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的次年,当时的内务、教育、农商三个部曾派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他们于1921年4月15离开北京,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尔后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这次调查历时四个月,他们除了解了灾情,还特别着重了科学考察。翁文灏等六人的调查的资料是十分可贵。尽管当时交通不便,他们考察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对震区内的大多数地方末能实地考察,但是他们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翁文灏一行的这次调查堪称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详细的科学调查。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j?w?霍尔(j?W?Hall)、U?克劳斯(U?Clormik)、E?麦克考尔密克(E?Mcormik)等,也曾到达震区调查结果发表在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在这篇报道中列举了大量有关灾情的实际资料,特别是对地震滑坡作了很生动的描述,并附有珍贵的震害的照片。解放后,我国地震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这是继翁文灏等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较大的调查。这支考察队翻山越岭,跨沟渡河,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又有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地震部门到震区考察。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1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对、队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共同对这次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80年代后,关于海原活动断裂带项目的研究列入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震局的专家历时4年,在取得了重大科研的基础上,完成并出版了《海原断裂带》这一科技著作。

海原大地震和海原活动断裂带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反对极大兴趣。大地震造成的断裂、滑塌、地裂缝、鼓包凹陷等地表形变遗迹,历经几十年沧桑仍保留完好。另外,在六盘山至贺兰山一带还发现了古地震和构造活动的遗迹。科学家们认为:宁夏不仅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历史地震遗迹博物馆,而且是一部活的地震活断层研究的教科书。从1981年至尽,先后有日本、美国、原苏联、加拿大、泰国等10多批30余位外国专家来宁夏,从事地震考察和研究。国内专家来的就更多了。中国海原不但又一次成了世界地学界关注和开展地震研究的“风水宝地”,而且也成了世界认识宁夏,了解宁夏的一个“窗口”。

海原大地震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涂炭生灵,造成巨大损失,大地震也创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第一。地震时旧中国没有一台现代地震仪和地震台,震后谁也弄不清震中在那里。直到一个月后才将震中圈定在海原。地震后,北洋中央地质调查所立即建立自己地震台。并与1921年派员赴法国学习,1923年开始筹建,历经7年,直到1930年终于在北平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地震台,拉开了中国地震观测工作的序幕。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著名地质科学家提交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我国第一张震区烈度等线图;他还首次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划分了地震危险带。1922年,世界万国地质大会在比利时是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讲台上宣读了关于海原大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带内容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重视个极大的兴趣。

三、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

(一)史书关于地震的记载

海原是个多地震区,地方史书中有比较丰富的地震记载。在现存的固原地方史书中:明嘉靖《固原州志》、明万历《固原州志》、清康熙《隆德县志》、清乾隆《海城厅志》、清光绪《海城县志》、清宣统《新修固原县志》、民国《固原县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民国《新编化平县志》等九种。每本史志几乎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海原大地震在《固原县志》中的地理志、居民志、物产志、建置志、职官志、艺文志等专志都有详细的记载。据统计有大量文字记录的档案、诗文有26处。地震活动性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六盘山地区的地震按时间顺序画成地震序列图。可以看出本区的地震活动有着明显的起伏,即相对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据专家分析六盘山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活跃期和两个平静期。海原大地震发生在空区,震后空区消失。大震前的序列特点,据《固原县志》记载:海原大震前的1913年4月24日、25日、27日29日,1914年1月14日、18日有七次地震,次后再没有地震记载。相隔六年后才有民国九年(1920年)的地震。这些资料说明海原大地震前很不发育。根据研究推测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有地震发生。

(二)地震前的预兆

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辑录的震前的“震兆六端”,在地震学界具有很大影响,流传甚广。“震兆六端”即:“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二、池沼之水,风吹成毂,行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使必地震。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溷,此为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使必地震。四、夜半 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使必地震。六、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使必地震。”据说在海原大震前,有许多征兆在昭示这一次灾难的降临。那一年也是持续大旱,气温异常且居高不下,天气或骤降雨雪,或土雾弥涌日月昏暗,或黑或黄大风扬沙肆暴,鸡犬不宁,无故乱啼凄叫,牛、马、羊、猪等家畜惊慌不安,飞禽惊鸣掠空而过,地下水位或升或降,西北天空光球滚动,山谷空响,地下炸雷隆隆。

(三)民间传说

和所有的自然灾害一样,海原大地震后,谣言、神话四起,扰人心乱,在海原,盛传两个老道的故事。地震前还流传着一首“摇摆歌”。其内容:“大豌豆开花,摇一摇,麦出穗;不是王法吆,摇摇摆,咱两个睡。一碗羊肉摇一摇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摇摇摆,贼杀了”这是后人第一次记录下这一蹊跷古怪的史实。其中的无人可解。固原县绅士白星阶的府第当夜名人会荟萃,县里有身份人都被邀请来饮酒打牌。这些名人玩兴正酣时,酒菜断上来。正在这时,房子哗啦一声塌下,在场的23个人,当场压死20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固原县所有的名人。在这次大震中还流传着一个胡琴救主的故事。大震一个的月后,一支商队来到了海原极震区。映入商客们眼帘的到处是断壁残垣,人烟断绝,鸡犬灭迹的悲惨景象。突然隐隐传来一阵阵如泣如诉,悲苦凄惨的胡琴声。商客们寻声觅去,发现琴声竟来自一间震塌了的窑崖内。商客们急忙动手挖开塌土,救出了一位蓬头垢面的兴存者。原来这个人的窑门被埋堵后,他侥幸存活下来。一月多来,他靠吃窑内仅存的半罐酸菜维持生命,用胡琴求救,保全了生命。固原、海原两县交界的地方,是须弥山旅游胜地。山上古松翠柏涛涛声响,佛洞神龛星罗棋布,这就是著名的须弥山石窟——圆光寺。此窟开于魏、唐朝代,共有佛窟130多处,曾经是游客如云,香火不断。这里原距海原大地震的震中80公里,但地震烈度仍高达11度,强烈的震动将佛窟中仙公寺龛壁震塌,佛像裸露在外。这次大震是惨痛的,留给每个灾区家庭的记忆都是难以忘却的,每个家庭都有一段悲伤的故事。而大震的这一天就成了人们纪念亡人的灾难节。

四、防灾与减灾

人类诞生以来,经过一场又一场劫难,不但没有被毁灭,而且得到不断发展,从而创造了灿烂文明。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理智,更加聪明,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协调能力,不但能量最大限度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能够协调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因而说,尽管未来时期各种人为灾仍不可避免,但人类不会被毁灭。为了有效防止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我们也要积极地投入防灾与减灾的行动上来。海原大地震后灾情惨重。由于当时北洋没有及时取有力的救灾措施,致使灾情进一步加重,时甘肃旅京人员抨击说:“甘肃为国家征出租税之地方,甘肃人民即为国家负担之分子,今遭此亘古以来未有之浩劫,竟不能兼顾之余惠,既佛舆情,亦非人道”。解放后发生破坏性地震,党和立即派出抗震救灾队伍赶赴现场抢险救灾,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使灾情降到最低限度。

五、开发和利用地震

海原大地震后造成了许多地震遗迹和遗址景观今天在这里随处可见。代表性的有13处。它们是:海原县干盐池唐家坡田埂错动;海原县干盐池解解家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海原县干盐池城垣遗址;海原县西安乡袁家窝民房遗址;海原县城关乡小山地震地表遗迹;海原县李俊乡联合村海子遗迹;海原县干盐池乡石卡沟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遗迹;海原县高台乡刺儿沟探槽剖面;西吉县蒙宣乡党家岔堰塞湖遗迹;固原县彭堡乡石碑塬塌山遗迹。地震遗迹和遗址景观是地震破坏的作用。海原地震活动带遗迹及海原大地震遗址是国内外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具有进行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研究、灾害防御、环境保护、科普及旅游开发等方面项目的宝贵的价值。海原地震旅游的独特的吸引物,具有较高的价值,是目前尚无开发的潜在的。但由于天长日久、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等自然风化的结果,改变着这些的形态。加上人为的破坏是地震遗迹和景观更加严重。因而保护海原地震旅游刻不容缓。

旅游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和依托,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海原大地震旅游独特性、垄断性或不可取代性,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所以海原地震旅游是一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现阶段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这一经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其效益和功能。海原地震旅游带位于院2000年4月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扶贫实验区六盘山旅游区,地震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与六盘山生态旅游、浓郁的回乡风情、灿烂的丝路文化和丰富的古迹遗存紧密联系、互补,这种多元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本地区旅游的独特优势,发挥好海原大地震旅游的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2·16海原地震的幸存者

1920年12月16日,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灾在中国海原突然降临:8.5级大地震发生了,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三年之久,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可怕的地震。在地震后的第二年,中国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爆炸性的数字:甘肃在此次地震死亡234117人,死亡人数占灾区总人数的56%。

海原,1920年冬。人们毫无知觉地走进了12月16日……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远飘散着浓郁的血腥味的日子。

这年的冬天特别冷。这天早晨,海原一带下了一场雪,上午,这片地区又刮起了狂风,霎时间黑天雾地,日月无光,很像夏天暴雨之前的阵势,然而,反常的天气并未引起人们的警惕,大家带着瑞雪兆丰年的喜悦进入了梦乡。

谁能料到,就在这时,死神叩门了!

20时06分09秒,沉沉的黑雾中,突然一道红光闪过,天空犹如万炮齐鸣,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从西北方向横扫而来,海城镇的衙署、民宅、店铺、庙宇仿佛是泥捏的,一律哗啦啦地向东倒下。

大地疯狂地垂直上下纵跳,县衙门前重达3吨的两只石狮子被抛起几丈高。接着又左右摇晃不止,地面上裂开一道又一道宽窄不一的缝隙,仿佛天神布下罗网,县城的一半陷入地下,人民被埋十之八九。海原县城内除一座钟和一口极矮的土坯拱窑外,其余一切建筑物全部被扫平。

地震持续了6分钟后,呼啸的震波才向东南方向遁去……

黎明时分,满目狼藉的县城又成了一片水乡泽国。地面上到处都泛着黑水,有些水柱竟达一人多高,断垣断壁间积水深达数丈,汪汪黑水里漂满了人畜尸体。

一座繁华的城镇,在一瞬间结束了它几百年辉煌的历史,痛苦地消失了!

不光是海原县城毁了,县属其他地方也大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因为这条可怕的地震带在那一瞬间横贯了全县县境。

原来比海原县城还大的西安州和同样繁华的靖远县打拉池镇,同时全部毁灭,成为了至今无人问津的死城。

因为山庄的人都住在窑洞里,窑洞是土山上挖的洞子,山体震落下来,把人都闷死在窑里了,一窑一窑,一沟一沟,绝户绝庄随处可见。在种田村,地震发生时的剧烈垂直颤动,使房窑全部倒塌无余,全村170多人仅6人幸存。如此高的伤亡比例,在世界地震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县西北一处镇子,在大面积塌方中,所有房屋街道随山势下滑,哭叫声喊成一片,这个区区弹丸之地,究竟死了多少人,谁也弄不清,不少人家灭绝,鸡犬不留。许多人的尸体由于埋得太深,震后只能闻见黄土中散发出来的尸腐臭气,而无法挖掘。

海原大地震,等于瞬间投下了1200枚广岛,等于广岛连续毁灭了1200次!据后来的地震工作者考察分析,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因为破坏最严重的海原干盐池一带的宏观烈度竟达到12度,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世界上截至目前最可怕的地震!

因为地震在海原,从而称为“海原大地震”。

海原被刹那间毁灭后,强大的冲击波似乎并没有得到彻底释放。一条长长的地震带,像一条发怒的巨龙,摇头摆尾地爬出海原,爬过中国,爬了地球整整两圈半。

据说,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站在太空俯望地球的惟一能够看见的人工痕迹,而这次地震,竟造成了一条长达220公里的断裂带,给地球留下了又一处明显的标记。

这场大地震极震区之广也是史无前例的,它东起固原,经西吉、海原、靖远等县,西端一直到达景泰县,2万余平方公里几乎成了无人区。甘肃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几十个县全部被横扫。另外,新疆、陕西、宁夏、山西、绥远、青海、四川、云南等8个省,也在剧烈摇撼下出现大面积灾区。

不仅如此,整个地球都随之而“打摆子”。“12·16”不光属于海原,也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忌日……

就在这一刻,世界五大洲的人们都晕头转向了——

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

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

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

越南:“海防的观象台时钟停摆”;

非洲好望角:“餐厅里杯盘哗哗落地”……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厉害的地震吗?为此,世界各地有96个地震台同时记录下这次地震。在日本东京放大倍数仅12倍的地震仪上,也记下了这次地震,同时还记下了一个地震史上空前的现象:这次地震的震波环绕了地球两圈半!多么骇人听闻的科学结论!

作为这场地震的发源地,当时的中国却一直沉默着,直到地震后的第二年,才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爆炸性的数字:甘肃共死亡234117人,死亡人数占灾区总人数的56%。

而作为震中的海原县,一县竟死73604人,占全县实有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海原死了,海原已不再是当年的海原。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200余次,其中1/10发生在中国。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地震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带来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问题。

海原大地震,中国人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对地震灾害的态度,一是不怕,不患恐震病,不惶惶不可终日;二是认真对待,严加防范。在震灾中不断总结,认识地震规律,不断提高防震救灾的水平,把地震灾损减少到最低程度。此外,对于地震发生前自然界的各种异常现象人们应该有所警觉,地震前会有种种迹象,它会用各种各样的信号提醒人们,这也是我们从这场大地震中应该吸取的教训。

海原县西安乡一位幸存者董善征说,“万家水的那山合了,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95岁的马成虎住在宁夏海原县城边上,他这一生居于此,只是宅院由土窑洞变成平房。百余米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万人坟遗址,经过90年的风雨侵蚀,仍隐约可见一处处连绵的坟包。未曾迁居他地的马成虎,仿佛这场20世纪全球最大地震最后的守墓人。

“爷爷被打死了,叔叔被打死了。”面对南方都市报记者的访,马成虎对五岁时经历浩劫的记忆仅止于此,他一家五口人,因地震而死去两人。这场以海原为震中心的大地震令海原县超过一半的人口失去生命。地震的波及范围非常之广,其中以宁夏南部的海原、固原,甘肃中北部的静宁、会宁、靖远、通渭、渭源,以及陕西西部受灾最为严重。

“这次地震有多大,我说几个现象你就知道了。”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对南都记者说,受海原大地震影响,波罗的海海面波浪浮动达几十厘米,而地震波的横波与纵波都穿过了地心,日本东京当时尚不太灵敏的仪器,还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又转了回来,“原来说死了23万多人,也有说死了20多万,但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死了27万多人。”

地震发生后的救济,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没有有效救灾。海原很多人都埋在万人坟了,好几个人埋在一个坟里。”海原县地震局局长刘刚对南都记者说,当年海原的遇难者后代,也已迁徙到周边各省,每年的12月16日,万人坟这里会陆续从甘肃、青海、陕西及宁夏其他地方涌来上千名祭祀者。

但在海原之外,这场死亡人数超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和1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的浩劫,却并不为更多人所知。在汶川、玉树接二连三发生地震的当下,尘封许久的海原大地震被再度挖掘了出来,成为供国人凭吊与检视的标本。

在宁夏自治区的牵头下,建设中的海原地震博物馆将于明日———海原大地震90周年祭日举办开馆仪式。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内部装修仍在紧张进行,尚未进行布展。刘刚介绍说,届时将会举办海原大地震学术研讨会,并请阿訇在万人坟上举办祈祷仪式。

“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

“1920年12月16日,大约是晚上8点钟,在中国某些城市以及和它邻近的国家,观测到一些异常现象。不能说成都、大名、上海和海防相距很近,要知道从成都到大名大约1200公里,而从海防到上海大约1900公里。可是,在上述时刻,在成都法兰西领事馆,在大名的耶稣教徒传教团,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和在海防的天文台内,所有钟表立刻停摆。在这些城市和所有其他许多居民点,坐在饭桌旁的人们忽然看见,吊灯开始摆动起来,后来还知道其他一些情况。在大名以北的板夏,三个闲谈的传教士忽然感觉到恶心欲呕,他们觉得地板就像船舶上的甲板一样开始摇摆起来,在距中国海1250公里远的一个地方,走向市场的主妇们突然觉得晕船,北京和天津的居民也有同样感觉……”这是海原地震发生后,苏联一位佚名作家撰写的《一九二零年的中国,西方忽视了的灾难》的开头部分。

诚如郭增建研究员所言,整个世界几乎都感受到了地震的影响。与南都读者更为相关的,在汕头外海,地震同样很强烈。有一艘从上海出发驶向香港的英国P和O公司的“D evanha”号客轮行至汕头外海时感觉到像地震一样强烈震动。“船长以为可能是船撞在了淹没的漂流物上,但等船靠了香港码头以后,他一检查船的外壳,很惊奇地发现,整个船壳都完好无损,这才想到了可能是地震引起的震动。”(据徐家汇观测台地震记录《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评注》)

和千里之外虚惊一场的插曲不同,处于地震中心的人们此时正经历生离死别的残酷考验。海原县九彩坪拱北幸存者冯志录,数年前对宁夏《在山走动的地方》记录片摄制组描述说,“老人们说那时间地摇时……我们那个地方把山嘴子一下摇着扑下来了,山洼里开的都是这么宽的口子。坐人的地方,山都塌着垒了下来。”海原县西安乡另一位幸存者董善征也说,“万家水的那山合了,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

在1922年第5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有一篇克劳斯、麦考米尔合撰的《在山走动的地方》报道,其中描述了海原大地震时发生的几个现象:在夜间移动的大山,似瀑布飞落般的山崩,陷进房屋和骆驼的大裂缝,以及把村庄席卷进升起的松软土海里的一切……

“海原大地震现在定为8.5级,过去也曾被定为8.6级。”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说,地震在当地形成200多公里的断裂带,有一个湖泊甚至因地面倾斜而迁移了几公里。黄土地质的山坡被震成粉末,形成黄土流,因为当地居民多住土窑洞,因此伤亡更显严重。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曾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郭增建对南都记者回忆说,他记忆比较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地震来时,天已变黑,因为没有电灯,甚至连油灯也比较少,很多人都待在家里。土窑洞口多被震塌堵死,有一个窑洞后来被老乡挖开,发现并没有被完全破坏,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因没有空气而憋死,死前似乎是在喝水,桌上一个碗里有油一样的东西,仿佛是人胃里的呕吐物。

死伤非常巨大。1921年4月3日《新闻报》报道称,“县城半边坍陷,甘肃海原县(海原彼时归甘肃辖下)旅京学生冯君翰英接到家函曰:”初七日黄昏地震,吾乡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吾家花涯湾山庄,全行覆没,山崩土裂,山河更变……吾家四十余口,除父与汝祖母外,俱归浩劫。房屋倒尽,什物无存。全县死伤人民共计六万余人……‘“

“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按照《中国民报》1921年3月的地震灾情调查表,海原县死亡人数约为4.5万余人,被压毙的牲畜有7万余头,房屋则倒塌了8/10.半年后,翁文灏与谢家荣在“咨呈院内务部”的正式官方文件,则将海原县死亡人数确定为7.3万余人,约占海原县总人口的59%。

受灾第二严重区域为固原县,1921年呈报官方的死亡数字为4万余人。1958年,郭增建等人去固原进行地震考察时,还能看见不少的地震遗迹:厚厚的砖筑城墙还在,南城门上刻着“镇秦门”几个大字(现城墙已经被拆除),该县董福祥神道碑及碑亭横截为二,上段与下段裂而不坍,其中下段扭转了方向。

海原、固原之外,其他如会宁、隆德、通渭、靖远、静宁等五县,死亡人数均过万人。

12月16日的大震之后,余震不断,且天气陡然转冷。“十七日(余震)终夜不休,倒八时陡起大风,为亘古所仅见。人民牲畜冻毙者不计其数。地吼如雷,声势极其危险。十八日风止,天地晦暗,地先吼后动者五次,均轻。十九日大动八次,地体日夜微摇不息。二十日大动十一次,小动十二次……”在1922年4月24日《新陇》卷1期上,详细记载了余震及震后天气情况。其中,海原、固原等县下的一场大雪,冻死了无家可归的很多人。

曾于1921年赴灾区考察的谢家荣亦曾在文章中提及,这场发生在冬季的大地震,导致灾民“流离失所,衣食俱无,故不死于地震,亦多死于冻馁。其后各地虽派有急赈,而交通艰难,常需数日后始达,实属缓不济急”。

当时的《地学杂志》在《陕甘地震记略》中报道,灾后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孚,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也有新生的萌动。郭增建说,1958年去考察时,听见有人说母亲在麦草堆里生下了他。

在公权力的触角尚未能抵达震区之时,灾民们依靠私力救济共渡难关。郭增建1958年赴海原等县时,也听老乡们提起,大地震刚发生时,大家不分你我,谁家有现成的饮食都拿出来一起分享,过了几天之后,心理上就产生变化,各自考虑各自的未来,不再能随便去别人住处吃喝了。“在大灾面前,一开始有公心,后来私心居上。”郭增建说。

当姗姗来迟的救济终将抵达时,饱受冻饿的灾民常常也会不顾生命去索取。时任固原县公安局局长的石作梁曾回忆,由平凉运来的两车锅饼,刚刚抵达固原县的郊野,就被饥民蜂拥围堵而上拦乞,护押锅饼的士兵也叱之不退,这些饥民“宁甘引颈受刃,不肯舍车放行”。

“当时北京报纸,连震中地址都搞不清”

海原大地震来得突然,地方官署也受创严重,加上当时交通、通讯不便,一时之间难以组织救援。“兰州骑马到海原就要好几天,更何况道路都遭到破坏。县大概只有静宁等少数地方有记载救灾。其他的县府就说不清楚了。后来也取‘以工代赈’疏通道路,给灾民发放工钱,但都是少量的。”郭增建说。

当时的静宁县长是周廷元,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据其本人《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所称,他在地震后的次日凌晨,就从县仓内出粮,救济没有食物的灾民,还从商铺购置衣物,帮助没有衣服避寒的群众,又从仓库取出帐篷搭盖草屋充当灾民住所,并电请兰州河北医院,为受伤民众医治……

周廷元并非自我夸饰,当时英国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曾刊发题为《一个甘肃县长在地震中,十分真实的故事》的报道,用感性语言描述周廷元震后作为:“那里的县长是一个精力旺盛,十分能干的人,对人民是一种真正的福分……人们对这位官吏充满赞美。当地震来临时,他立刻命令人们冲出去。并叫人们离开住房,然后回到室内跪下向神祷告,如神愿意的话,他愿以死来换取赦免群众……当地震过后,他出来叫人们立刻去抢救那些埋在瓦砾堆中的活人……还命令出资埋葬死者和动物的尸体,以防止发生疾病。“

不过,大灾面前,由同样受重创的地方官府进行救助,显得力不从心。“那时救灾慢得很,在北京报纸上,连震中地址都搞不清,国外只说在那一段。通讯条件很差,又受到破坏,耽搁了好多天才知道。”郭增建介绍说,当时甘肃在京的商人、学生和国会议员等,向呼吁救灾,并在报上刊发了启事。当时募捐的人很多,在京亦成立紧急募捐大会。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文献显示,甘肃省张广建曾以“十万火急”致函大总统,请求支援,但致函的时间已是地震过后一月余——1921年1月20日。在这之前,1920年12月29日,张广建也曾和甘肃省议会议长王世相等人向内务部致电求援。

“北洋可能也有贪污截留,地震发生前,正值华北五省大旱,有记载说死了50万人。当时有个说法,要救华北五省旱灾,赈灾的款给了国际组织。1921年初,甘肃留京人员在《中国民报》上揭露这个事,写得很好,痛骂北洋,大意是说,甘肃是为国家拿粮的省份,为何遇灾不救,好像地图上没有这个地方一样。”郭增建说。

直到1923年3月19日,甘肃籍国会议员周之轮等人还在给中央赈务处的公函中,描述震后二年余的惨状:“敝省自震灾以后,民生凋敝,日益颠连,加以雹灾旱荒频岁歉收,始则省外各县更迭蒙灾近,且流离之惨延及省垣。”这些国会议员还提到,他们屡次接到同乡书信,获知甘肃灾民种种惨状,“竟有兰州有卖人肉包子之事”。兰州物价飞涨,而冬季接受施粥者已超过万人,虽然各界善款亦有施衣,但“饥冻以死者仍时有所闻”。

在这封函中,甘肃籍国会议员着重提出,赈务处应拨给甘肃的赈灾款“尚未及半”,希望体恤灾区黎民苦楚迅速补齐,“庶不至无告之民长此失所也”。由此可见,中央在赈灾问题上,截留应拨付的款项,问题颇为严重。

而甘肃,在海原大地震后两年多内,也换了多人,从张广建、潘龄皋一直到林锡光。“甘肃地方也有救灾,但据说张广建有贪污。”1958年赴海原等地考察的郭增建还听说,后来红军经过该地时,还曾批斗过涉嫌贪污赈灾款的人。

1920年12月16日,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一笔:“夜地震约一分时止”。

寥寥八个字,记下的是当时北京感受到的地震—仅仅属于可感级别,并没有造成任何的破坏。而这八个字,竟然成了那次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记录。

鲁迅先生不会想到,他记下的是千里之外大地震传导到北京的余波。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城市也感受到了这次震撼。

在上海,天花板上的吊灯和吊扇长时间晃动,英国领事馆的时钟、信号钟都停止了摆动。

在香港,一位名叫福契特的神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清楚地感到床在晃、纱帐在动。

在大名以北的板夏(音译),三个闲谈的传教士忽然感觉到恶心欲呕,他们觉得地板就像船舶上的甲板一样开始摇摆起来……

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地震仪上也清晰地刻画出了异常的地震波。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都有类似的记录。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是新中国第一批研究海原地震的地质工作者。他说,当时对地震监测最严密、技术也最先进的是地震多发的日本。位于东京的地震仪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数小时后又转了回来,再次被记录下来。

东京地震台的仪器可以把地震波放大12倍,在当时是最灵敏的。

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海原大地震的能量之强。

监测到地震波,世界上所有的地震台都有同一个问题—震中在哪里?

据当时的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地震台依据震波数据,推测说此次地震震中在距纽约3000英里以外的地方。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推测实在太低估此次地震的能量了——即便是不沿着地球表面计算,而是直取地球直径,偏远的海原距离纽约也远远超过3000英里。

对震中推测相对较为准确的,是日本东京地震台和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台。

徐家汇观象台是由法国教会组织建立的,当时由神父盖尔基(音)主持。徐家汇观象台就地震所作的《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评注》,详细记录了当天紧张的监测情景:

钟表突然停摆,而吊灯奇怪地摇晃起来。与普通人相比,他们(传教士)马上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急忙涌入安装有地震仪的地下室。

地震仪上的笔尖正在画着越来越宽的曲线,第一波较早的强波动出现在20时9分16秒。稍有平缓之后,地震仪上的南北向放大笔被剧烈的震动抛向了一边,盖尔基神父发出了警告:“注意!波动主峰就要到达了。”

这些波在20时16分到达。令人惊叹的是,震动的强烈竟然让地震仪都难以承受,笔尖半途跌落了。

虽然没能记录下全部的地震波,但已能够对地震的量级和位置进行推测。

震波在大地上涌动需要时间。宁夏地震局副总工程师柴炽章告诉记者,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它们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地震仪就是分别记录这几种波,然后根据它们到达的时间差、振幅等数据,大致推算出地震的位置和强度。不同位置的地震仪推测的地震震中范围不会完全一致,重合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震中所在。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推测,震中在上海的西北方向,距离大概是1400公里。

日本东京地震台和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对震中的推测非常一致:甘肃东部(当时海原属于甘肃省,故又称甘肃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