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趋势 天气趋势
安江天气预报_安江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11-20 人已围观
简介1.宁夏旅游装备三月份去宁夏旅游的装备2.像若贝尔这样的人有哪些3.谁有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600字)我有急用!!!!!!!!自驾线路:建议路线,时间较短,比较便捷,具体驾车路线如下驾车路线:全程约1416.2公里起点:武汉市1.武汉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沿江大道行驶80米,右转进入一元路2) 沿一元路行驶170米,过右侧的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左前方转弯进入胜利街3) 沿胜
1.宁夏旅游装备三月份去宁夏旅游的装备
2.像若贝尔这样的人有哪些
3.谁有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600字)我有急用!!!!!!!!
自驾线路:建议路线,时间较短,比较便捷,具体驾车路线如下
驾车路线:全程约1416.2公里
起点:武汉市
1.武汉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沿江大道行驶80米,右转进入一元路
2) 沿一元路行驶170米,过右侧的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左前方转弯进入胜利街
3) 沿胜利街行驶60米,直行进入中山大道
4) 沿中山大道行驶1.2公里,过左侧的汉口盐业银行大楼约130米后,右转进入黄石路
5) 沿黄石路行驶510米,左转进入京汉大道
6) 沿京汉大道行驶260米,过左侧的世纪商厦写字楼约210米后,右转进入江汉北路
7) 沿江汉北路行驶200米,左转进入解放大道
8) 沿解放大道行驶6.1公里,左转进入建一路
9) 沿建一路行驶,过右侧的扬子江大厦约190米后,朝知音桥/龙阳大道/琴台大道/建一路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10) 沿匝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二环线
11) 沿二环线行驶1.2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郭茨口立交桥
12) 沿郭茨口立交桥行驶80米,稍向右转进入琴台大道
13) 沿琴台大道行驶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琴台大道
14) 沿琴台大道行驶100米,在第2个出口,朝三环线/蔡甸方向,直行进入琴台大道
15) 沿琴台大道行驶4.2公里,直行进入琴台大道
2.沿琴台大道行驶120米,朝蔡甸/宜昌/郑州/北京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汉蔡高速
3.沿汉蔡高速行驶34.8公里,直行进入索子长河二号桥
4.沿索子长河二号桥行驶850米,直行进入沪渝高速
5.沿沪渝高速行驶161.2公里,朝荆州中/襄樊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
7.沿二广高速行驶154.9公里,朝张家界/常德北/朗州路/河洑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43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9.沿杭瑞高速行驶18.8公里,朝重庆/G56/G5513/长沙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长张高速
11.沿长张高速行驶21.0公里,朝常德南/机场/G319/吉首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75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3.沿杭瑞高速行驶221.1公里,朝凤凰/怀化/广州/瑞丽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吉首立交桥
14.沿吉首立交桥行驶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5.沿杭瑞高速行驶34.4公里,朝凤凰/铜仁/G209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59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7.沿杭瑞高速行驶117.8公里,在闵孝/S303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驶880米,直行进入安江高速
19.沿安江高速行驶150.8公里,直行进入贵瓮高速
20.沿贵瓮高速行驶61.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贵瓮高速
21.沿贵瓮高速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贵瓮高速
22.沿贵瓮高速行驶15.9公里,朝白云/观山湖/六盘水/安顺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3.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贵阳绕城高速
24.沿贵阳绕城高速行驶10.3公里,直行进入兰海高速
25.沿兰海高速行驶24.3公里,朝清镇/安顺/昆明/G6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6.沿匝道行驶76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
27.沿沪昆高速行驶361.2公里,在曲靖/陆良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8.沿匝道行驶5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子午路
29.曲靖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子午路行驶450米,右转进入广场环路
2) 沿广场环路行驶310米,右转
3) 行驶90米,直行进入麒麟南路
4) 沿麒麟南路行驶400米,过右侧的屈臣氏(QJ中天广场)约190米后,朝文昌街/市委/市方向,左转进入文昌街
5) 沿文昌街行驶240米,到达终点
终点:曲靖市
自驾房车出游必带的物品攻略
一、部分现金、。
大大小小的银行虽然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在解决意外情况的时候,现金还是最有用的。因此最好携带金额的双倍。
零钱可以多准备一些,特别是十元、五元和一两元的,交过路费、停车费都很方便,还可避免找零的损失。
二、各种证件。
包括、驾驶证、行驶证、养路费缴纳凭据、购置税证、车船使用税证、边防证(边境地区)、车辆的保险卡。
车辆一旦在外地出险,可凭保险卡到就近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办理相关理赔手续。
三、笔、本。
最好在第一页写上自己的姓名、单位、父母及朋友电话,以便万一发生意外,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和他们取得联系。
四、随身携带备用钥匙。
备用钥匙一定要随身携带,尤其是自排挡或高档车,带有中央锁控的车辆。因为极有可能一时疏忽将钥匙锁在车内,这是新手经常会犯的毛病。
必备生活用品
出门在外可不比平时在家,要用的东西一样也不能少带。
一、衣服:根据天气预报选择相应服装。如果去爬山,一定要带双橡胶底粗纹路的运动鞋。
二、抹布:用于擦拭车窗和前车灯。
三、食品和纯净水(足够多的水既可以饮用,又可以在车辆缺水时作为补充)、零食、压缩饼干、口香糖。有条件的还可以带一
个小巧实用的车载冷热箱,冰镇饮料或是加热食品,相当实用。
四、望远镜、多功能手表和多功能刀具:带一把瑞士军刀,上面的开瓶器、拔木塞钻、牙签和锥等工具很实用。
五、防晒用品:包括防晒霜和遮阳帽;此外还应带一副墨镜,墨镜的镜片以浅棕色为好,因为镜片过深、边框过宽都会影响视线。
六、唱片和摄影器材:个人喜欢的音乐唱片和磁带可以多带一些,相机、电池、胶卷;如果是DC需要带三角架,以及够多的卡;有DV的记得带上DV和DV带。此外别忘了大大小小的充电器。
七、照明用具:包括头灯和手电(备足电池)、防风打火机或防潮火柴。
八、其他:洗漱用具,刮胡刀、手套、雨具、保温杯、茶叶、一次性餐具、消毒湿纸巾、指甲钳、别针、小镜子、橡皮筋、针线包、捆绑绳、垃圾袋、旧报纸等。
药品
一、简单的医药用品:
感冒类、清火解毒类、肠胃不适类、维生素类、抗过敏类、晕车药、驱蚊虫类。
外伤类:云南白药、万花油、清凉油、风油精、止痛片、肤轻松软膏、氯霉素眼药水、骨伤贴药。
抗高原反应药品类:西洋参含片、诺迪康胶囊、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头疼)、高原红景天。
二、急救包:
体温表、酒精棉球、创可贴、止血袋、无菌绷带、纱布、白胶布、消毒药水;
除此之外,最好还携带眼科镊子、小剪刀、手术刀片各一。
宁夏旅游装备三月份去宁夏旅游的装备
1:火车站打的到怀化汽车西站,1.6公里/5元,直接乘车到芷江汽车站,31公里/17元,打的到芷江机场,7公里/20元。
2:火车站广场对面的"怀化大厦"乘机场大巴去机场(时间是每个航班出发前2小时),15元,45分钟.
像若贝尔这样的人有哪些
踏足塞上明珠宁夏之前,做好充足的装备准备,将为您的旅途添彩。三月的宁夏,乍暖还寒,既有春日的暖意,也不乏冬日的凛冽,因此,兼顾保暖与透气,选择合适的装备至关重要。
保暖层:
鉴于宁夏昼夜温差较大,保暖层是不可或缺的。抓绒衣物以其出色的保暖性和透气性而著称,是理想的选择。轻便的羽绒服也可作为核心保暖层,在寒冷时提供额外的御寒能力。
外层面:
抵御风寒,一件防水透气的冲锋衣必不可少。其防风性能可阻挡寒风,透气面料又可排出汗液,保持身体干爽。连帽设计在沙尘天气或小雨中可提供额外保护。
内层面:
吸湿排汗的基础层至关重要,它贴身穿着,负责将汗水导离皮肤,保持身体干爽舒适。选择透气面料,如羊毛混纺或聚酯纤维,有助于调节体温。
裤装:
速干徒步裤或运动裤是宁夏之行的绝佳选择。其轻便透气,适合各种活动,从徒步到探洞。选择具有防晒功能的面料,避免强烈的紫外线伤害。
鞋子:
轻便透气的徒步鞋是宁夏旅行的必备单品。其坚固的鞋底提供支撑性和抓地力,应对崎岖的地形游刃有余。建议选择防水透气的型号,即便在潮湿条件下也能保持双脚干爽舒适。
帽子和手套:
帽子和手套在抵御寒风和紫外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保暖透气的面罩或围巾,保护面部和颈部。同样,选择透气保暖的手套,既可保暖,又可灵活活动手指。
背包:
一款舒适耐用的背包是旅途中的好伙伴。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背带系统,均匀分散负重。背包的容量取决于您的旅行时间和活动。对于短途旅行,一个30升容量的背包就足够了,而对于多日徒步,则需要更大的容量。
其他装备:
除了上述必备装备外,一些额外的装备可以丰富您的旅行体验。太阳镜可保护您的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手电筒则可在探索洞穴或夜间活动时提供照明。一个便携式充电宝可以确保您的电子设备在旅途中保持电量充足。
特殊考虑:
沙尘暴:宁夏偶尔会出现沙尘暴,建议携带口罩或面罩。
紫外线强:宁夏紫外线辐射强烈,请涂抹防晒霜,并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
温差大:宁夏昼夜温差较大,请携带保暖层和外层面,以便根据情况增减衣物。
谁有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600字)我有急用!!!!!!!!
我想会是很多的,我帮你整理了一下,你可以看看:
爱迪生: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罗尼·汤普森:
冰人罗尼·汤普森
当绝大多数地质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地球南北两极地区的时候,罗尼·汤普森锁定的却是长期不受学术界重视的热带冰河领域。我们居住的地球正日趋变暖,多年致力于热带冰河研究的美国冰河地理学家罗尼·汤普森正努力赶在积雪消融之前,攀登更多的高峰,收集记录能反映地球气候变迁等的宝贵的信息冰核。
几年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冰河地理学家罗尼·汤普森站在东非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仔细观察着他的同事递过来的一块柱形冰核。凭着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来饱经风霜的职业眼光,他一眼看出玻璃般光滑的冰核表面其实布满了小眼。这可不是空气偶尔渗进而形成的小气泡,而是冰雪融化后,雪水流淌时留下的沟槽痕迹。从这里传递出的可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信号。
冰核表面的小眼证实了汤普森的推测:东非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的气温正迅速攀升,覆盖山顶的层层积雪有可能在15年内消融殆尽。如果真是如此,曾被欧内斯特·海明威形容为“伟大,崇高,令人难以置信地洁白”而在世人心中不朽的乞力马扎罗山,终将无奈地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碎片。为慎重起见,汤普森和他的同事设法把这些冰核样品带回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前些时候在环热带高山考察中获取的地质样品一道,放在他们的超低温极地冷藏柜里。
在这以后的 5 年时间里,汤普森从这些五花八门的地质藏品里发掘出了许多更有价值的东西。高山上的陈年冰核如同树木年轮,长年扮演着大自然的忠实记录员角色,为所在地区相当精确地记录了一份几个世纪里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信息。正是得益于汤普森这种长年孜孜以求的“地质解密”工作,这些珍藏于大自然天然图书馆中的宝贵资料才不会在冰雪消融后丧失殆尽。
令人欣慰的是,汤普森已经抢救并破解出了许多地质记录。例如,1983年从自秘鲁南部奎尔卡亚冰峰的样品中,他重建了一份近1500年来秘鲁的气候从湿润到干燥的变化过程,可作为该地区1500年来文明兴衰的自然注解。1987年他又成功解读了中国青藏高原近 4 万年的地质演变史,紧接着又于1992年成功解读了中国古老冰层近76万年的演变史。除此之外,汤普森还有力地证明了,从美洲南部的安第斯山脉到亚洲中部喜马拉雅山的环热带冰河地带,在 2 万年前的气候比现在科学家们设想的要寒冷得多。
巴斯德:
巴斯德的探索
巴斯德·路易斯(Louis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
巴斯特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痕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所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咸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彦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的产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人们以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并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国内的:
黄荣辉
气象专家黄荣辉的故事
当世界性气候异常使一般人开始注意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陆上的高原热源时, 黄荣辉却 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他提出:必须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气分成很多层次才能正确描述这种波动,并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气分成34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
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那是1981年。到1986年,他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了几十万个数据,编了几万条程序,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从而对准定常行星波的物理成因、传播规律及及其异常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发现了这种大气波在三维空间存在两支波导,是沿着两通道进行传播的。这就为进行月——季度的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解开一些气象之谜提出了新的看法。
科学无国界。中国人的成就在国际大气科学界引起一连串的反响:
“我正在撰写一篇回顾文章,很想引用您文章中所得的结果。”此信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在我的文章脱稿之后,中国的黄博士已发表了他用三维多层模式的研究成果,我的结果与他们的结果相类似。”英国一位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在文章中引用黄荣辉的成果进作了上述说明……
祖国给予黄荣辉更高的荣誉:他的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85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他本人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那么,他是怎样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呢?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解放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1949年解放了,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由于生活十分困难,没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中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二十公里到学校。再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还没穿过一双买的鞋。一双木拖鞋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靠有时帮助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退即,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保持的优异的成绩。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是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学校给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有关领导还经常问寒问暖。这使他暗下决心:只胡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回顾19年开始的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公里,比地球半径(6400公里)还长,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若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乱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上班时,头脑里不相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笔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还丢了 ? ”谁知鸭子被本所一位同事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
1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走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相当二万多美元的年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黄院士曾说:“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个人的努力。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谋生。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袁隆平:
好多好多农民对我说:“这个世界上搭帮出了个 袁隆平 ,我们才有了饱饭呷……”在乡下,甚至还有人将袁隆平当做神灵来供奉。袁隆平先生毕生致力于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工程,早在人们的心中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然而,袁隆平不是神,依然是位凡人。除了杂交水稻,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专业外的丰富感知,更有常人难得的超脱和永远的欢乐人生。
从第一次见面,我和他对视而坐,近在咫尺,就像在电视和报刊上见到那样,他依然精瘦,却气度不凡,身子也特别硬朗,炯炯有神的双眼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我们的话题很广,尤其是谈及杂交水稻而外的东西,诸如人生理念、生活情趣、业余爱好……袁老师更显动容。想不到,这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家竟是这般慈祥、谦和,平易近人。他喜好各种运动,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无不涉及;象棋、军棋、围棋、牌之类的兴趣也浓。最最让他骄傲的则是游泳,他在昔日的游泳比赛中还曾有过不小的辉煌。
被救欲救人,小孩童苦学游泳
早在抗战头年,8 岁的他随着父母从汉口逃难来到湖南桃源县。一天,四弟不小心将他从船头挤入滔滔江水,幸遇一位老船工及时搭救,才捡回条命。幼小的他决心要像船工老伯那样学会“划水”,也能在水里救人。
接着,他们又举家逃到重庆。夏日,每逢放学回家,最惬意的事便是去长江边上戏水。先学狗扒式、打浮拳,再学蛙泳,很快就会了,却总嫌速度不够快、不过瘾。要去救人,太慢了怎么行?几经苦练苦学,终于又学会了“自由式”。10岁还不到的一个孩子,竟胆大包天,敢于去横渡长江了!
1947年,他家已经迁回汉口。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时,他正在念高一,虽说十六七岁了,却个头瘦小、不显眼,体育老师不同意他参赛。他却暗自穿了运动服,搭了另一个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巧妙地闯进赛场,竟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自此,袁老师的“游兴”更浓,长盛不衰。在安江农校教书期间,一有时间便泡进沅江;长住海南搞杂交稻育种繁殖的日子,夜深了,还要去大海的风浪中搏击一番……
如今他虽至古稀之年,却依然那般精爽,还不时忙里偷闲,携老伴去游泳池舒展舒展身子。在游泳馆里,他时而在岸上谈笑风生、指点他人游泳;时而跃入池中,游上几个来回,犹如蛟龙戏水。有几个小伙子自恃泳技不凡,要与老人比速度。比蛙泳,小伙子们全都输了;又改比自由式,袁老乐呵呵地说:“那你们就更要输了!”果然。
他说至今体质不错,记忆力还蛮好的,都得益于游泳等体育活动的常年锻炼。练就了顽强的意志,练出了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对事业执著追求……
音乐解寂寞 三十年琴声不绝
谈及音乐,袁老师更有种特殊的感情。天份甚高的他,无师自通,小提琴拉得满不错,后经老师点拨,更是技高一筹,便与琴结下不解之缘。
早年,自幼在都市里长大的他,被分配到安江那个穷山窝窝里工作,一晃便是三十几度春秋。大凡皓月高悬或繁星闪烁的夜晚,他准会深情地拉上一首《梦幻曲》、《蓝色的多瑙河》,或舒伯特的《小夜曲》……娱己娱人娱生活。
他坦然地表白,他不排斥现代流行音乐,但却更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他对贺绿汀特别推崇,认为贺绿汀先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音乐家,不同风格的歌曲,都写得非常到位,要么雄浑、刚健、激励人心;要么曲折委婉、情意绵长、诱人抒怀。像《游击队之歌》,节奏明快、旋律清新,巧妙地表现了抗日战士的机警、灵活和无畏的精神面貌;而《秋水》则是贺绿汀抒情歌曲的典型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首歌。可‘文化大革命’中,却将它作为‘封、资、修’的靡靡之音来批判……”
说话间,袁老师还特意从书房里搬出一架雅马哈电子琴来,说是去日本讲学时带回来的,还不错。他一边说,一边接通电源,随意调整着各个控制钮,咚咚咚地试了几下,便弹起了《游击队之歌》。他那熟练的演奏技巧,把我带进了无尽的遐想……
知识要更新 日背单词一百个
前不久,我又去马坡岭杂交水稻中心看望袁老师,他正在为来自非洲、亚洲各国的水稻专家讲课,我便也挤了进去。只见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语调抑扬顿挫,神情风趣幽默,在三尺讲台上那般自信,那般潇洒。学员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度,他们提问中所用的英文,难免夹杂着各国的地方口音,可袁老师都能听懂,无须翻译的任何帮助,便对答如流,甚至还能幽默地模仿各个国家学员的不同口语,这就奇了!
他的夫人邓哲老师告诉我,袁隆别喜欢读书,每次出差,当地的书店他是必定要去逛的。晚上睡觉前也总要看看书,像是在用读书的方式催眠,看着看着便进入了梦乡。
他读书涉猎范围很广,除了专业方面的,也看国内外名著,像《泰戈尔情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爱》、《呼啸山庄》等,且喜欢读英文版的,他认为这也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方式。他说:“多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
袁老师的外语功底厚实,除了儿时深受通晓英文的母亲的影响熏陶外,本人的痴迷、勤奋及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驾驭的天赋,更是他成功的筹码。在安江那个山寨小镇呆了几十年,他的英文几乎丢光忘尽了,为了知识更新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他决意重新把英文找回来。
他挤出时间看书、查词典、听收音机、背英语单词,进行强化训练。他说他曾强迫自己每天背单词 100 个,这样,即使丢掉了一半,也还记下了四五十个。年深月久,他的词汇量已相当大,涉及面又广,无论专业语汇,还是生僻词语,都反应敏锐、发音标准而地道,完全能作为一种熟练的语言与国外交往。他遍访数十个国家,无论是讲学、学术交流、参观访问,从来不依靠翻译。
事业加 创新者永远年轻
杂交水稻,使得他这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田垅里艰难地度过。为了节省时间,他从自行车转而改骑摩托车去田边,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玩意的快捷与方便。没料到,玩摩托、飙车竟又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哪丘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扬花了、结穗了……都让他牵挂不已。时不时便跨上摩托,“嘟嘟!”一溜烟就泻下马路,蹿进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一丘丘绿意葱茏或金黄灿艳的稻田里。二十几年下来,他先后换八、九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摩托。早先,他热衷于玩进口车,近年则对国产摩托情有独钟了。至今,70余岁高龄的袁隆平,对于“摩托”痴心未改,仍然驾着摩托在田间转。
在访问袁隆平的日子里,他曾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打敢拼,才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常和年轻人在一起,我就觉得自己还年轻,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这样的人太多了,想要更详细的资料你可以上百度去搜索一下.我就介绍到这里吧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团名誉。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央、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院、中央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院、中央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央、院、中央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的***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央、院、中央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央、院、中央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国科协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8年加入中国***。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团成员。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是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同志批准,由此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
1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央、院、中央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