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
安徽特大暴雪_安徽特大暴雨消息
tamoadmin 2024-10-03 人已围观
简介1.城市中强降暴雨有多危险?2.中国气象局为何会启动应急响应?3.11省暴雨**预警都有哪些地区?4.闹洪水前有前兆吗?5.2014年南方特大暴雨的过程为什么这次的大暴雨,连三峡大坝也难以抵挡洪水?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因为现在正是降水的季节,有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都非常大,特别是有一些山区因为降水量比较大,而且水的往外排出过程非常困难,所以有些地区就会形成洪涝灾害。就比如前些天的四川地区
1.城市中强降暴雨有多危险?
2.中国气象局为何会启动应急响应?
3.11省暴雨**预警都有哪些地区?
4.闹洪水前有前兆吗?
5.2014年南方特大暴雨的过程
为什么这次的大暴雨,连三峡大坝也难以抵挡洪水?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因为现在正是降水的季节,有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都非常大,特别是有一些山区因为降水量比较大,而且水的往外排出过程非常困难,所以有些地区就会形成洪涝灾害。就比如前些天的四川地区洪涝灾害就非常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有些人也遭受了一些财产和人员上的伤亡。因为这些地区长期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所以有些人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危险。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就有可能会问了,既然三峡大坝都已经建起来了,为什么不能阻挡到这是洪水呢?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首先就是要确定三峡大坝所在的位置,三峡大坝所在的位置是在三峡。他是在长江上的一个大。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三峡上游的一些地区三峡大坝是很难控制的,而且他们也不受三峡大坝的影响。就比如四川的一部分地区,他们就不会受到三峡大坝的影响,至少在一定条件下,三峡大坝对他们的控制能力是非常有限,只有三峡大坝下游的一些东西才有可能会有所控制和有所减弱。
正是因为他还是在上游,所以很多地区就不受三峡大坝的影响,最后这些地区的雨水会逐渐的聚集,等到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洪涝区域,这个区域会逐渐的扩大,最后影响到的整个区域的洪涝灾害整个区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有些地区可以受到三峡大坝的影响,但是有些地区确实不能,因为这种降水是持续性的,而且如果持续时间非常长的话,就会在一些区域逐渐形成积水区相近的自然灾害,比如山洪比如泥石流,比如滑坡等等,一些灾害就会相应的发生。
除了这些之外可能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三峡大坝蓄水因为大坝毕竟是一个人工建造的大坝,它的实际蓄水量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以后就会使得它的蓄水量达到峰值,这样的话就不得不进行排水。如果进行排水的话,就会使得下游地区的水位也会增加,这一些相应的反应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每个地区的影响因素不一样造成影响的结果也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虽然下大吧但是像四川安徽一些地方出现洪涝灾害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三峡大坝不可能管辖到每一个地区,它也是有自己的蓄水量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点赞关注。
城市中强降暴雨有多危险?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
1998年中国的“世纪洪水”,在中国大地到处肆虐,29个省受灾,农田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万间,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1998年长江洪水是本世纪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鄱阳湖水面明显扩大,并且部分重点圩堤倒塌
1998年鄱阳湖区水域面积达5900km2,洪涝灾害非常严重
历史上重大洪涝灾害统计—1998年长江洪水 雨情:1998年汛期,长江以南地区降雨量较常偏多,暴雨日数多、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和洞庭湖区,一般降雨300mm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
原因:
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内森林被严重破坏,和豆腐渣工程.
气象原因:持续性全流域降水 .
中国气象局为何会启动应急响应?
城市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暴雨这类严重的天气灾害,那么导致的后果会非常严重。
如果城市遭遇强降暴雨,那么交通瘫痪是肯定的,然后还可能导致断电断水等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甚至严重了可能出现人身伤亡的情况。
一、交通瘫痪。
这个很好理解,而且这次漯河强降雨大家也都看到了,发生暴雨时首先遭殃的就是城市的交通系统。由于降雨太大太急,城市的排水系统完成跟不上这个速度,所以导致了雨水在路面上滞留堆积。
暴雨下的城市道路马上变成了河流,难怪广大网友会有搞笑的说法称终于知道自己买车为什么要交车船税了。
很多时候,尤其排水系统赶不上降水量的速度,一次暴雨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交通才能恢复正常。
二、正常生活受影响。
暴雨非常容易导致断电,这一点大家应该也都有体会。城市中的电线分布太密集了,尤其是一些路灯之类的,由于常年暴露在外,难免会有线路老化的问题。一旦暴雨,这些老化的线路随时都会导致短路,甚至发生烧毁线路的情况。
至于断水,这个也好理解。虽然用水和用电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断电时间长了肯定会停水,因为水泵的运作需要电力来带动,没电了水泵不能动了自然也就停水了。
三、人员伤亡。
最可怕的就是这一条了,由于暴雨导致的安全隐患,很可能会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就像这次的强降雨,河南已经有12名人员死亡了,想想都觉得可怕。
暴雨会导致道路积水严重,行人可能由此而发生溺水事故;暴雨还会导致建筑物倒塌事故,随时可能危险路人的生命安全;暴雨也会引发触电事故,路过哪些漏电的区域时就可能触电身亡。
至于其他不常见的事故,那也是谁也说不准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问题太多了,人类在它的面前显得十分渺小。
相比于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城市中强降暴雨的危险要大得多。记得曾经有一年我们这里下大雨,有一处地下商铺整体被淹,商户们的损失惨重,甚至有些倾家荡产。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这样的经济损失也是大家承受不起的。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任何的灾害都是致命的。
11省暴雨**预警都有哪些地区?
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是因为江南等地连遭大暴雨侵袭。
中央气象台预计6-8日,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频繁,重庆、贵州、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部分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同时华北等地多雷雨。
此外,在气温方面,高考期间南北方都有高温出没,其中福州、海口将遭连续高温,炎热几乎全天无间断,当地高考考生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此外,西安、郑州、济南今明天也将有一到两天的高温天气,8日起高温就会消退。
扩展资料
中国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提升为公告: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报社、华风集团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及可能受影响的省级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提升或调整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工作,及时将响应情况报告中国气象局。
闽南网-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 2020高考天气预报
中华网-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7月6日继续发布暴雨**预警
闹洪水前有前兆吗?
广西中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贵州中东部、重庆东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东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南北部、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5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14年南方特大暴雨的过程
洪水前兆的初步探讨(冯利华)
://.hwcc.cn 时间: 2002年5月16日 09:01 来源:《灾害学》2000-3
放大 缩小 打印
摘 要: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指出,为了提高预报精度,必须对洪水前兆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最终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主题词:洪水前兆;洪水预报;前兆异常
中图分类号:P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00)01-00210-06
洪水预报,尤其是长期和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难题。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水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即洪水前兆难以认识和掌握。事实上,和地震发生前具有前兆一样,洪水发生前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前兆。这些前兆包括洪水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的现象。由于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地区将来可能发生洪水,因而都是洪水的前兆信息,对洪水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为此,本文拟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分析,对洪水前兆作一初步研究,以供商榷。
1 洪水前兆
1.1 太阳黑子活动
太阳黑子活动具有11a的周期变化,而某些流域的洪水与太阳黑子活动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为了分析这种关系,把长江汉口站113a的年最高洪水位按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位相进行排列,得到该站年最高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6.30m)的各位相的次数(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该站超过警戒水位的年份主要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M年)和谷年(m年)及其前后。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把汉口站按11a周期位相排列的平均年最高洪水位绘成图1(其中=(H-1+2H0+H+1)/4,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太阳黑子活动还有22a的磁周期变化,这种变化与11a周期的谷年是一一对应的。1998年符合这种对应关系,因此这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2〕。由此可知,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变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前兆。
1.2 太阳质子耀斑
太阳质子耀斑是一种能辐射高能质子的耀斑,它通过扰动地磁,使极涡南移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移,最终导致某些流域的汛期洪水〔3〕。统计表明,约有81.3%的质子耀斑(峰值质子流量≥100pfu)发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洪水。1991年春夏之交,日面上连续两次出现了太阳质子耀斑。第一次出现在5月13~18日,共3个;第二次出现在5月29日~6月15日,共7个,其中6个质子耀斑的射电爆发峰值流量都大于14000sfu,为非爆发时的30倍以上。在这两次质子耀斑后的27天和30天,太湖、淮河流域出现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第一次在6月9~17日,第二次在6月28日~7月13日,以致该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亿元。
图1 汉口站年最高洪水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3 日食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呈现不均匀的纬向分布,使两极成为低温热源,赤道成为高温热源,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运行。日食与洪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日食发生时,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以致出现洪水〔4〕。1900年以来,发生过两次罕见的日全食。第一次在1955年6月20日,当时恶劣的天气使原先准备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全部停止;第二次在13年6月30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异常天气。利用日食对我国各大江河1981~1987年的洪水进行检验性预报,其预报成功率可达84.7%。
1.4 近日点交食年
在近日点,地球受太阳的吸引力最大,公转速度最快,日月食在年头、年尾出现,此种年份称为近日点交食年〔5〕。一方面在近日点交食年,日月引潮力引起近日点交食年潮汐,并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另一方面在近日点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在远日点多7%,赤道暖流把吸收的热量通过黑潮送至我国沿海,且暖流蒸发也较多,增强了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能量,进而影响我国水文气象的异常变化,导致特大洪水发生。自1860年以来,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在近日点交食年的年份有1860、1870、1935、1945、1954和1991年,其中1954年和1870年的洪水为1860年以来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5 超新星
超新星是比亮新星更为猛烈的天体爆发现象。当超新星辐射中光子能量较高部分的辐射穿越大气层时,导致电离增强区域的高度较低,将在中国引起洪水,其时间将滞后数十年〔6〕。自公元1500年以来,有历史记载和推测的超新星共出现过7次,根据中国近500a旱涝史料的研究表明,在这7次超新星爆发之后,我国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期,其ZZK指数均小于2.55,滞后的时间为25~40a不等。
1.6 天文周期
把黄道面四颗一等恒星先后与太阳、地球运行成三点一直线的四个天文奇点的太阳投影瞬时位相,看成一种天文周期〔7〕。天文奇点出现时,地球受到的天体引潮力达到最大值,同时大气环流也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洪水灾害。研究证实,已知的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的旱涝有着较好的统计相关,相关率可达94%。
1.7 九星会聚
九星会聚指地球单独处于太阳的一侧,其它行星都在太阳的另一侧,且最外两颗行星的地心张角为最小的现象〔8〕。九星于冬半年会聚时,地球单独位于太阳的一侧,太阳系质心处在与地球相反的方向,地球的公转半径必然加大。此种年份的夏半年,地球也运行到太阳的另一侧,而几个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走得很慢,太阳系质心仍偏在太阳这一侧,使地球夏半年公转半径缩短。因此,在九星会聚中,地球的冬半年延长,夏半年缩短,以致北半球接受的太阳总辐射量减少。这就是九星会聚的力矩效应。这种效应累积若干年,最终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的趋势。相反,如果九星会聚发生在夏半年,那么就会导致北半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产生各种气象灾害。近1000a以来,长江流域1153、1368、1870和1981年的特大洪水都处在九星会聚的前后阶段;近500a以来,黄河流域发生过4次特大洪水,其年份是1482、1662、1761和1843年,其中除1761年以外,其它3次也都处在九星会聚的附近时期。
1.8 星际引力
在太阳、月球和各大行星对地球的引潮力中,月球的引潮力最大,太阳次之,木星再次〔9〕。虽然它们的引潮力数值很小,但当它们的方位出现冲合时,引潮力将增大,从而引起气潮变化,激发异常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统计表明,自1153年以来,长江中上游出现过8次特大洪水(1153、1560、1788、1796、1860、1870、1896、1954年),除1560年以外,其余7次特大洪水均发生在木星处于冲合或其邻近方位之时。尤其是1954年夏至前后,正值水星内伏,火星正退,土星退毕,三个星都靠近地球,叠加在一条直线上,以致长江流域这一年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9 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是制约一个地区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范围的洪涝总是与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异常联系在一起的。如1991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并比常年提早近一个月北跳,副高脊线位置在5月中旬就到达19°~20°N,并一直到7月中旬仍维持在20°~26°N之间;与此同时,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维持着阻塞高压,使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以致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出现了长达56d的梅雨期。该区1954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也与此类似,以致出现了一次长达4个月之久的由近20次暴雨过程组成的暴雨群降水。
1.10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尤其是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日雨量≥200mm的特大暴雨绝大多数是由热带气旋引起的,主要出现在7~9月。热带气旋内水汽充足,气流上升强烈,阵性降水强度大,常造成特大的洪涝灾害,因而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明显的洪水前兆。1994年17号强热带风暴袭击了浙江省,受灾人口达13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4亿元;15年3号强热带风暴深入河南省中部,林庄站3d最大暴雨量高达1605mm,成为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暴雨记录。
1.11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指菲律宾东南到印尼的海温≥28℃的区域。统计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高低,尤其是暖池125m深区海温的高低与江淮流域的旱涝关系密切。当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较低时,从菲律宾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一带对流活动弱,而在日期变更线附近对流活动强,副热带高压强而偏南,并且成条状结构,江淮流域因此降水偏多,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过去几十年江淮流域基本上保持这种关系。
1.12 前冬海温距平场
通过分析北太平洋前冬(头年12月~当年3月)海温距平场与长江流域水旱年份的关系,表明在前冬海温距平场上,水旱年份不同,异常前兆也不同,大涝大旱年份的异常前兆更为突出〔10〕。若以N表示海温正距平,L表示海温负距平,那么根据北大平洋海温自西向东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四种海温异常型,即NLNL型(偏涝)LNLN型(偏旱)、NL型(大涝)和LNL型(大旱)。如1953~1954年冬季,黑潮海域强烈增温,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洋面起,沿着暖流方向,一直延伸到日本海均为暖水区,而东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几乎全为冷水区(NL型),对应的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13 ENSO现象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上的洪涝灾害。统计表明,从1949~1998年,已出现过12个厄尔尼诺年,而江淮流域在10个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发生过洪水(包括1998年);在这50a中,浙江金华站年径流量W>50亿m3的年份共有13a,其中9个年份也出现在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并且1954年和13年的年径流量为系列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14 地球自转速率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包括多种周期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它主要是通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来影响洪水的〔11〕。在地球自转速率大幅度减慢时期,由于“刹车效应”,海水和大气获得了一个向东的惯性力,从而使自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洋流和赤道信风减弱而发生海水增暖的厄尔尼诺现象。据研究,四川盆地西部的历史洪水大都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由慢变快和由快变慢的不规则运动的转折点附近〔12〕;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1991年,也正值地球自转速率接近减慢段的终点。
1.15 地极移动
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它包括长期变化、周期变化和其它变化,其中6~7a的周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13〕。在有利的条件下,地极移动可以使海平面高度上升8~10mm,因而它也能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九江、芜湖和武汉五站5~8月降水距平有7a左右的周期变化;浙江省金华站的年最高洪水位也有6~7a的周期变化。研究认为,在地极移动高振幅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亚欧大部和太平洋中纬地区经向环流指数增高,于是西风指数降低,相应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因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多。
1.16 地磁异常
地球磁场在正常月份呈线性分布,其线性相关系数Rz=75~100。当地球磁场出现异常时,Rz值将减小〔14〕。从1990年11月开始,我国出现了以皖南为中心的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在内的大面积地磁异常区。到了1991年1月,异常中心的Rz值下降到-10。5个月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了特大的洪涝灾害。因此地磁异常也是一种明显的洪水前兆。
1.17 地震
自然灾害系统之间具有互相触发、因果相循等关系,从而造成灾害现象〔15〕。研究表明,如果在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那么其后一年内黄河往往会出现特大洪水,这种地震与洪水的对应率可以达到88%以上。研究认为,当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大震时,大范围的构造运动使地下携热水汽溢入低层大气,这一方面使大气水汽增加,同时使这里气压变低,诱使西风带上的水汽向这里输送;另一方面,大震后所造成的低压环境可吸引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和西太平洋的副高西伸北上,由此在黄河流域形成特大洪水。因此,蒙新甘交接地区的大震活动就成为黄河流域的洪水前兆。
1.18 火山爆发
强烈的火山爆发可形成全球性的尘幔。这些尘幔在高层大气中能停留数年之久。它们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在大爆发后的几个月到1a之内,直达辐射可减少10%~20%,因此火山爆发产生一种使地球变冷的效应。历史上赤道地区四次强烈的火山爆发曾引起四川温度偏低,大量凝结核使降水偏多,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根据历史洪水资料分析,在火山爆发后的第二年,四川盆地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85%,在第三年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79%〔12〕。
2 结语
洪水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灾害总损失之首,但洪水预报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本文根据大量资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作者根据长期的研究工作,对长江流域的洪水前兆曾提出自己的看法,1995年9月浙江省教委批准了作者申请的课题:“1998年前后巨洪预警研究”。其后经过大量的综合分析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2,16〕,并得到了证实。因此,洪水前兆的研究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洪水前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目前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在利用洪水前兆进行洪水预报时,尤其要注意两点:1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因为洪水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洪水前兆越多,信号越强,那么洪水量级越大;2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因为在观测到的大量异常现象中,既包含了洪水前兆信息,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与洪水无关的其它信息。随着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洪水前兆无疑将成为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的突破口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利华.浙江省洪水前兆研究[J].热带地理,19,17(3):303~306.
[2] 冯利华.骆高远.长江、黄淮流域近期特大洪水预警和防洪形势[J].长江流域与环境,19,6(1):82~85.
[3] 周树荣,徐 群.太阳质子耀斑与降雨指数R间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92~99.
[4] 赵得秀.赵文桐.日食形成旱涝的耗散结构理论探讨[J].灾害学,1991,6(3):89~93.
[5] 倪京苑.在近日点交食年我国江河水文气象的异常现象初探[J].人民长江,1987,(6):47~51.
[6] 虞振东.超新星和中国旱涝灾害[J].灾害学,1989,(4):94~98.
[7] 张人杰,李贞堂.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探讨[J].灾害学,1988,(1):24~27.
[8] 申曙光.灾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87~293.
[9] 湖北省石首气象站.怎样用行星方位来预报旱涝.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7.77~79.
[10] 黄忠恕,王钦梁,匡 齐,等.北太平洋和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关系初步探讨.见;水文预报论文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184~186.
[11] 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1~84.
[12] 雷刚旭.从天文因素与灾害的机制过程分析四川盆地西部洪水趋势[J].大自然探索,1991,10(4):69~72.
[13] 彭公炳,陆 巍.气候的第四类自然因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4~120.
[14]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地球磁场大面积短暂异常与灾害性天气相关性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2,1(2):
59.
[15] 郭增建,秦保燕.黄河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讨论[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103.
[16] 冯利华,骆高远.太阳黑子活动与近期巨灾预警[J].预测,1996,15(7):19~22.
据新华网消息:昨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降雨,四川盆地南部及江南中部地区雨势较大,江西中北部局地降暴雨。
预计今天起至4月1日,雨势将继续加大,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华南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较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天气。
其中,今天白天到夜间,南方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湖南北部和东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和北部、福建西北部、华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伴有雷电和强对流天气。与此同时,吉林中东部、辽宁、华北东部、黄淮东部等地也有小雨天气光顾。预计30日起,华南中北部降雨将显著增强,局地还将出现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提醒上述地区注意防范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等灾害以及对城市运行、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此外,受弱降水和冷空气影响,今天京津冀一带雾、霾将有所缓解,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逐渐转好。不过,今天白天,河北中南部、天津、辽宁中南部等地仍有霾,其中,河北中南部偏西地区有中度霾。预计今天傍晚开始,在“小北风”的吹拂下,京津冀地区的持续雾和霾天气将开始逐渐消散
预计,3月31日08时至4月1日08时,广东中部和东部、福建中南部、江西南部、台湾大部等地有大雨,其中,广东中东部、福建东南部、台湾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暴雨(50~80毫米),局地大暴雨(100~120毫米);上述局地还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广东多地降暴雨
5名小学生被洪水冲走
据新华社电 近日广东连续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20日5名小学生被洪水冲走。截至21日11时记者发稿时,搜救仍在进行中。记者正在赶往现场。
广东省防雨防旱防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贺国庆说,据省水文局监测,4月18日8时至21日8时, 广东省的阳江、茂名、肇庆、江门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出现了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阳西县塘口镇等7个监测站点录得超过300毫米的降水。茂名市下辖的化州市和信宜市有5名小学生被洪水冲走失踪,其中化州市4名,信宜市1名。他们都是1-3年级学生,上学途中发生意外。